2013年9月21日

佛教與河洛話的關係

佛教與河洛話的關係

佛教與河洛話的關係

 

在台灣當前使用的語言有國語(北京話/華語/漢語,大陸稱為「普通話」)和台語(閩南語/河洛話)等等,其中台語的源流是這樣的:

「河洛話」,其中的「河」是指黃河。其中的「洛」是指洛水。意即古代居住在黃河流域到洛水一代的人所講的語言稱為「河洛話」,而這些人也稱為「河洛人」。後來河洛人遷徒到閩南一代定居,因此河洛話又稱為閩南話了。而閩南人又遷徒到台灣,因此閩南話又稱為台灣話了。這也可以說,台灣人的祖先就是河洛人了。

從當今的河洛話研究中,可以看出當年的河洛人和佛教有密切關係,因為這些語言中含有佛教的詞彙,而語言中能包含這麼多的佛教詞彙,很顯然當年的佛教似乎是很興盛的。(中國古代佛教最興盛的年代是隋唐,唐朝則是高峰,也因此造就了唐朝盛世,諸國競相朝拜與學習的盛況。)。而從河洛話的辭彙,你也可以知道為什麼話要這麼說,這裡也是要說河洛話的緣起了。

現在就舉些河洛話中含有佛教詞彙的語言來說說:

◎ 捨四正

「捨四正」這話原本是用來罵人的,(一開始就教人罵人的辭彙,實在不太好。但是現代的台灣人似乎少用這個詞彙了,這詞彙在我媽媽年代,我還聽過她這樣罵姊姊,至今我還印象深刻。)當一個人不知檢點,或壞的行為都不知改進時,那人家可能罵你說「捨四正」。

什麼是「捨四正」呢?

在佛教中的三十七道品(三十七個修行的項目)中有個「四正勤」,這四正勤是指:

一、已生惡令永斷

二、未生惡令不生

三、已生善令增長

四、未生善令得生

所謂的「捨四正」那顧名思義,就是捨棄以上四種作為了。

可見當時的人學佛之後,都會用佛學上的辭彙來產生新的辭彙,甚至用來罵人了。

◎ 空空

「空空」這話是形容一個人有點瘋瘋癲癲,就像「濟公活佛」那樣。

在佛教的修行中,若人了悟「空」的道理,這已經是很不簡單了。但是,悟了空還不能執著空,意即,把空也空掉,這叫做「空空」。若能抵達這樣的境界那就更超然了。而修行到此境界的人,由於就如籠中鳥被釋放一般,因此變得自由自在了。畢竟,人生的總總苦,突然解除了,那你想想看,此刻的你會頓然變成什麼樣子!?那就難免會像濟公活佛那樣,突然變成瘋瘋癲癲似的。其實他不是瘋了,而是突然解脫的一些效應而已。這也可以說,濟公所以變得「空空」的樣子,因為他「頓悟」了。(漸悟的人則不會有「空空」的效應。)

這也可以說,說你「空空」是高捧你,只是使用語言的人,不見得是這樣用而已。

這也可以說,「空空」是形容頓悟之後的瘋癲效應,而現代人知道這樣形容,但卻不知道「空空」還有這麼深的含意。(什麼是無我

◎三不五時

「三不五時」原來應該是「三佛五時」,此兩種寫法在河洛話的發音都一樣,只是後代人不明原意,而將「三佛五時」演變成「三不五時」。

目前的人將此話的意思解成「偶爾」,這和原始的意思是有些落差。

「三佛五時」在佛教中的原始意思是「千載難逢」。

三佛是指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三佛也可以指賢劫千佛的前三佛(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劫稱為賢劫,此劫將有千佛會誕生)。意即,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,而之前三佛是拘那提佛、拘那含牟尼佛、迦葉佛(賢劫第五尊佛為彌勒佛)。此「三佛五時」意思是,當你沒有遇到前三佛時,那第四佛你應該遇到吧!但是,你應該還是沒有遇到,因為若有遇到的話,應該得渡而解脫了。既然錯過了前三佛,那第四尊佛的教化你最好能遇到。這五時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化眾生時,分為五個時段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這五個階段是:

第一華嚴時

第二鹿苑時

第三方等時

第四般若時

第五法華涅槃時

若人能在三佛或五時遇到佛陀,那你就肯定可以得度解脫了,因為有佛陀親自指引你修行的關係。但是要遇到這個機會可以說非常不容易,因為幾千萬年之間才只有那幾年能遇上佛陀。這可以說,遇上佛陀的難度就如「高山穿針引線」,就如「大海盲龜過浮木洞」那般的不容易。因此,當機緣屬於千載難逢時,你就可以用「三佛五時」來形容了。但是現代台灣人似乎放寬了用法,因此把「偶爾」也當「三佛五時」了。

(語言都是隨人用的,過度的形容其實也沒什麼)

在此提醒各位,遇到三佛五時確實不容易,因此當你有機會接觸佛法時,可別錯過了。

◎老獅

「老獅」(老師),原來是形容修行非常老練的人,現代人用來形容功夫老練的人。

獅子在佛教中代表奮迅,意即修行要像獅子般的奮力前進與迅速。意即修行要精進,對於抓住無明也要迅速,若你是這樣的人,那你就是老練的獅子了。而老獅一詞,現在變成「老師」,代表可以指導別人的人。這當然囉,若你是修行的「老獅」,那你當然可以作別人的「老師」囉。

修行要如何能迅速抓住無明呢?這需要高度的「覺性」和精進的修行了。總之,在生活中對於自己的「心」要「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」,只要天天這樣練習,那你越來越像老獅(老師)囉!(生活中的修行與逆境應對

◎龜毛

「龜毛」原始意思是「無中生有」,但是現代人把他形容一個人「吹毛求庛」。

「龜毛」和「兔角」在佛教中是一樣的意思,都代表不存在的事。

什麼是無中生有呢?意即不存在的事情,但卻自己想,自己認為如此,這才是道地的「龜毛」,意即,「龜毛」的想法明顯就是「無明」了。(無明大百科(1)

若人說你很龜毛,意思是你很無明,這才是原始的龜毛涵義。

在修行上,我們就是要抓自己的「龜毛」,若能如此的話,當你每抓到自己一次龜毛,那你就是覺悟一次了。

◎拾角

「拾角」形容一個人完蛋啦!為什麼完蛋了呢?因為兔子不長角,而當事者卻把不存在的角當真,那當然是完蛋了。意即,把無明想法當成真相,那當然是完蛋啦!

此「拾角」和前面的「龜毛」其實意思是雷同的,差別只在於「拾角」的人把不存在的事情當真,而「龜毛」的人只是龜毛,還不見得有當真。這也可以說,在修行上,「拾角」是比「龜毛」還要嚴重的毛病了。

但是不管怎麼樣,就算「龜毛」了,但卻不能「拾角」。

在凡夫生活中,其實「龜毛」的表現是很普遍的,只是當事者不知罷了。而「拾角」的人,當然也不少。但也因為這個「拾角」而製造了不少的誤會與糾紛了。

OK!大家好好修行,雖然自己可能發生龜毛事件,但是不要再拾角……

◎ 無法度

「無法度」原始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已經沒有法門可以度化了(「度」應該用「渡」比較正確),相當於「無藥可救」的意思。(本詞現代的人也是這樣應用沒有走樣)

在佛教中有八大宗派,這是八種不同的修行法門,若是這八種法門都渡不了你的話,那就再也沒有法門了。

得渡需要的是「法」,這個法當然是指「佛法」囉!

什麼是「法」?

法就是法則,各種事物的法則叫做「法」,而修行得渡仰賴的則是「佛法」(成佛的方法)。若人想要解脫輪迴或成佛,就是要有佛法作為指引。(人生要如何邁向解脫

「渡」(或「度」),意即修行就如渡河,從此岸渡登彼岸稱為「渡」。意即此岸是「苦」,彼岸則是「解脫」,而渡登彼岸當然就是解脫的意思囉!

因此,我希望你「有法渡」,而不要「無法渡」囉!

在這八大法門中,「禪」的修行相當於第一班船,而「密」則是最後一班船,因此建議各位,要搭哪班船,先把他選定好,以免「無法渡」了。(抓對修行的方向就能開悟證果--四聖諦

◎ 參詳

「參詳」的意思是詳細參禪。現代人用以形容「研究」的意思。這個參詳不見得是和別人參詳,自己一個人也可以「參詳」喔!

在佛門的修行當中,有所謂的「參」,譬如給你一個禪案,然後你去了解他是什麼意思,這就做「參」,但是「參」得時候要參詳細,以免誤會禪案的禪味了。

若要參禪,不見得要用禪案,生活中的一切點滴都是你「參詳」的題材,只是人們對於周邊的事物似乎習以為常了,而不知普通的事物中,也大有學問。若你常常「參詳」,那你就有機會「悟」了。若能這樣修行,那你就是「禪的行者」了。(禪的修行法

有關台語的緣起和佛教有關的詞彙還有許多,在此僅列少數。從此也可知,古代河洛人也是學佛族了,所以才產生這麼些相關詞彙。另外再看現代人使用台語情形來看,其實不少詞彙已經漸漸失傳不用了,有些用法和原意則產生了落差。畢竟語言經過幾千百年的流傳,用法難免有些走樣,但是若能深入佛法研究,卻可以將這些偏差的用法與詞彙緣由還原,這果然讓人驚喜了。

相關文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