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皈依--是歸依誰
在學佛修行前很重要的一件事,那就是「三皈依」,而這個三皈依不在於形式上有到佛門參加歸依法會,而在於實質的內心有這樣的發心。因此,當你在沒有佛教的地方,也可以自己歸依,只要你認識了這三皈依的精神後,發自內心升起這種「大乘心」,那也可以「自三皈依」。
自皈依佛
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
自皈依法
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
自皈依僧
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
皈依佛,是要歸依誰呢?俗人都以為歸依釋迦牟尼佛嘛!歸依佛祖嘛!要是你這麼想,那你可要看清楚了。
這個三皈依的偈子最前面是「自皈依佛」,看清楚了沒有,是「自」歸依喔!
意即,歸依自己,歸依自性佛。意即,自己就是佛,修行修到最後,就是要回歸自己,因為自己就是佛。
所以,三皈依的最前面有個「自」,這可不能忽略了。
接著,「當願眾生」就是但願眾生……的意思。這也是在發願,期望眾生能……
體解大道,就是體悟、理解佛法的大道理。
發無上心,就是發菩提心。菩提心就是無上心,意即要發最上等的願心。什麼是「菩提心」?當你想要成佛,想要度眾生,想要修行,這通通都是菩提心。
接著「自皈依法」,這要怎麼解釋呢?「法」要怎麼個歸屬呢?
法,是無形無相的,看不見摸不著,這要怎麼歸屬呢?
像現在的「觀世音菩薩」,其實是「法」的狀態。觀世音菩薩其實是在他方世界已經成佛過了,而今又來到我們的世界來度眾生,而他的存在則是以「法」的狀態而存在。觀世音菩薩雖然稱為菩薩,其實他也是佛的資格,他只是用不同的模式度眾生罷了。此處的「皈依法」就是要回歸如觀世音菩薩的狀態,其實,這是佛的另一種存在模式。所以「自皈依法」就是要令自己回歸這種狀態。(在菩薩52階位的修行與檢定中,51、52、佛,這三個階位其實都是「佛」,他們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。51、52階位都是「法」的狀態。)這可以說,歸依法和歸依佛的基本精神是一樣的。
在第二句「自皈依法,當願眾生」,後面是深入經藏 ,智慧如海。「經藏」是要天天讀大藏經嗎?其實不是。當你修到某個程度,自然智慧大開,這時「自性」中自然呈現大智慧。這可以說,自性就是「智慧所藏」的地方,所以說深入「經藏」。有個開悟詩說「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。」,意即,只要你修到某個程度(打開智慧門),那智慧自然大開了,此刻可以說「不勞而獲」。所以第二句的歸依,就是期盼自己和所有眾生都回歸「法」的狀態,既然如此,那就智慧如海了。所以,智慧如海不是讀大藏經來的,而是修來的,而且是有一天頓然「不勞而獲」的。
第三句「自皈依僧」,這個「僧」是誰呢?你不要以為穿著出家制服就是僧喔!是不是「僧」不是看身份,而是看「內在」。要有什麼內在可稱為「僧」呢?以下三者都是「僧」。
(1)內心是離欲出家者:不看職業或身份、穿著,而看內心。
(2)持戒清淨者:不看外表有無持戒,而看內心有無持戒。
(3)已發菩提心者:不看外表行為的善惡,而看有否曾經發過菩提心。
屬於以上三者其中之一的都是僧(但是違背其中一者,這又變成不是僧。)。這也可以說,你可能就是「僧」。這也可以說,「僧」其實就是一種心境,一種發心。而這種心境是很重要的,因為這是解脫與成佛的心。
統理大眾,就是引導眾生修行。
一切無礙,就是期盼引導眾生修行時可以事事無礙。
總結,第三句「自皈依僧,當願眾生,統理大眾,一切無礙。」這相當是「發心」,期盼自己,也期盼眾生,都能引導大眾修行並且順利。
以上三皈依的偈子,也是培養自己「大乘心」,也是成為菩薩之前的必要發心。
三皈依後有什麼效益?
皈依佛,不墮地獄。皈依法,不墮畜生。皈依僧,不墮餓鬼。
簡言之,若人誠心的三皈依後,就可不墮三惡道。
此外,三皈依後,也得龍天護法的保護。
以上三皈依,看過之後,自己想一想,看看自己是不是「僧」?看看自己是不是三皈依了?
並且思量三皈依意思,以加強這個三皈依的效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